5月22日,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,旱碱麦正进入灌浆期,长势良好。今年,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3600亩旱碱麦全部按照“六步法”高产栽培技术种植,以保障稳产、丰产。
优选品种、重施基肥、缩行密植、重度镇压、春季肥料水溶追施、一喷多防——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团队的这项旱碱麦“六步法”高产栽培技术,不久前被确定为2024年度河北省农业主推技术。这项创新农艺技术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,助力更多旱碱麦从“望天收”变“稳增收”。
试验数据显示,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,“六步法”高产栽培技术可以使旱碱麦亩均增产10%以上。去年麦收测产,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团队严格按照“六步法”高产栽培技术种植的旱碱麦,亩产量达到411公斤。
这是一项特别“接地气”的技术。“六步法”高产栽培技术中的每一步都植根于当地盐碱、旱作环境,全程抓住保水补肥这个关键,通过改进农艺,实现旱作条件下更大程度水肥保障,促进旱碱麦稳产、丰产。
这项技术的研发源于一颗初心。在与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科研工作者的交流中,能深切感到,解决旱碱麦“望天收”的问题,最大程度实现稳产、丰产,促进盐碱地上的农民增收,是他们一种植根乡土的情结,更是他们一直默默努力的方向。
这项技术成功背后是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坚持。早在2013年,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团队参加“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”项目时,就开始了相关技术的研发。这些农业科研工作者,在骄阳下劳作,在风雨中耕耘,坚持“把论文写在盐碱地上”,着眼旱碱麦全生育期进行科技攻关,最终取得成功。
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团队并未就此止步。他们认为,“良技还需良机助”——通过农机标准化作业,有助于实现旱碱麦“六步法”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应用。为此,他们建立了农机研发中心,先后研发出追施水溶肥机、旱地追肥机等,进一步提升旱碱麦种植效率和效益。
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“潜在粮仓”。积极研究推广“六步法”这样的好办法、新技术,用科技唤醒沉睡的资源,盐碱地上一定能看到更多好“丰”景。
——信息来源河北省农业农村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