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型病害,具有传播流行速度快、暴发性强、危害损失重的特点。以下是关于其症状、发生规律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。
一、症状
病原菌侵染后,在叶片上初生褪绿小斑点,很快发展成为黄褐色突起的疱斑,即病原菌夏孢子堆。
与普通锈病不同的症状特点主要有,夏孢子堆生于叶片正面,数量多,分布密集,很少生于叶片背面,有时叶背出现少量夏孢子堆,但仅分布于中脉及其附近。夏孢子堆圆形、卵圆形,比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更小,色泽较淡,覆盖夏孢子堆的表皮开裂缓慢而不明显。发病后期,在夏孢子堆附近散生冬孢子堆,冬孢子堆深褐色至黑色,常在周围出现暗色晕圈,冬孢子堆的表皮多不破裂。
二、发生规律
玉米南方锈病主要以夏孢子进行远距离传播。其初始菌源地为热带、亚热带玉米周年种植区,病原菌产生的夏孢子通过台风等进行远距离扩散,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发生多次再侵染,使病株率和病叶率不断升高,由点片发生发展到普遍发病,在适宜条件下,严重度剧增,造成较大危害。
三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
高温为24~28℃,最适宜的温度为26℃、多雨、高湿的气候条件适于南方锈病发生。病菌萌发和侵染需要叶片表面有水膜,日光照射有利于夏孢子的萌发,5~7天可完成一个侵染循环。该病害年度间的发生情况差异很大,一方面与台风活动路径和时间有关,另一方面与当地气候条件是否适于病害的发生有关。此外,较幼嫩的叶片更易感病,迟播的玉米在有发病条件时,病害发生可能重于早播玉米。玉米品种和自交系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,种植感病品种有利于病害发生。
四、防治措施
加强田间管理:加强水肥管理,合理施用氮肥,增施磷、钾肥;积水严重或田间湿度过大的田块,要及时设法排水除渍;长势偏弱的玉米田,可适时喷施1~2次免疫诱抗或生长调节剂,促进植物生长,提高抗逆、抗病能力。
适时药剂防治:在降雨过后,及时选用含戊唑醇、三唑酮、苯醚甲环唑、丙环唑、嘧菌酯、吡唑醚菌酯等成分的药剂,按照药剂包装推荐使用剂量叶面喷雾防治,视发病严重度、气候条件,隔7~10天再次施药防治。如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在玉米灌浆中后期,可酌情减少用药。
选择合适药械:玉米中后期植株高大,可选用植保无人机等航空植保器械喷洒作业,亩喷液量不低于1.5升,并在药液中添加植物油类、有机硅类和聚合物类的沉降剂、抗蒸发剂等适宜飞防的助剂。较干燥的田块大面积作业可选用地面自走式喷杆喷雾机,亩喷液量一般控制在10~15升。
五、注意事项
需注意科学用药,多种杀菌剂、杀虫剂混用时,应注意不同品种药剂的混用要求,避免相互作用影响药效。使用三唑类药剂时,避免和渗透性强的杀虫剂、叶面肥等一起使用,不要在雨前施药。同时,施药作业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,选择在上午9点前或下午16点后进行,遇风力大于3级以上或下雨天气,应停止施药。施药时要注意做好安全防护,穿戴好防护服、口罩、手套等防护用品。施药过程中不吃东西、不吸烟,避免发生中毒事故。施药后要及时洗手、洗澡、换衣,并将喷雾器械清洗干净。
来源于:农药研习社